奇经八脉与象数(探讨)
(一)奇经八脉的起止及全部穴位:
一、任脉
- 起止:起于会阴穴,止于承浆穴。
- 循行路线:沿腹、胸正中线,上至下颌。
- 全部穴位(共24穴):
1. 会阴穴: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中点。
2. 曲骨穴:耻骨联合上缘中点。
3. 中极穴:脐下4寸。
4. 关元穴:脐下3寸。
5. 气海穴:脐下1.5寸。
6. 石门穴:脐下2寸。
7. 天突穴:胸骨上窝中央。
8. 廉泉穴:舌骨上缘凹陷处。
9. 承浆穴:下颌正中线与唇缘凹陷处。
其他穴位:横骨、大赫、气穴、四满、中注、肓俞、天池、章门、期门、日月、京门、带脉、五枢、维道等。
- 功能:调节全身阴经气血,主生殖、泌尿系统疾病。
二、督脉
- 起止:起于长强穴,止于龈交穴。
- 循行路线:沿脊柱后正中线,至头顶后下行至鼻尖。
- 全部穴位(共28穴):
1. 长强穴:尾骨尖下2寸。
2. 腰俞穴:骶骨裂孔上方。
3. 命门穴:第二腰椎棘突下。
4. 悬枢穴:第一腰椎棘突下。
5. 脊中穴:第十一胸椎棘突下。
6. 至阳穴:第七胸椎棘突下。
7. 大椎穴:第七颈椎棘突下。
8. 哑门穴:后发际正中直下0.5寸。
9. 风府穴: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。
10. 脑户穴:枕骨粗隆直上4寸。
其他穴位:强间、后顶、百会、前顶、囟会、上星、神庭、素髎、水沟、兑端、龈交等。
- 功能:总督全身阳经气血,主神经系统、脊柱疾病。
三、冲脉
- 起止:起于胞宫,散布全身。
- 循行路线:与任脉、督脉及足少阴经相交,贯穿胸腹。
- 全部穴位(共20穴):
1. 气冲穴:脐下2寸,旁开2寸。
2. 横骨穴:脐下5寸,旁开0.5寸。
3. 大赫穴:脐下4寸,旁开0.5寸。
4. 气穴穴:脐下3寸,旁开0.5寸。
5. 四满穴:脐下2寸,旁开0.5寸。
6. 中注穴:脐下1寸,旁开0.5寸。
7. 肓俞穴:脐下1寸,旁开0寸(膀胱经)。
其他穴位:天池、章门、期门、日月、京门、带脉、五枢、维道等。
- 功能:调节月经、崩漏,促进气血循环。
四、带脉
- 起止:起于季胁,环绕腰部一周,止于下颌。
- 循行路线:横行于腰腹。
- 全部穴位(共5穴):
1. 带脉穴: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。
2. 五枢穴:髂前上棘内侧3寸。
3. 维道穴:髂前上棘内侧2.5寸。
其他穴位:章门、期门、日月、京门等。
- 功能:约束纵行经络,调理带下、腰腹疼痛。
五、阴跷脉
- 起止:起于照海穴,止于睛明穴。
- 循行路线:沿内踝后、小腿内侧上行,经腹、胸至目内眦。
- 全部穴位(共3穴):
1. 照海穴:内踝尖下1寸。
2. 交信穴:内踝尖上2寸。
3. 睛明穴: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。
- 功能:滋阴安神,调理失眠、目赤。
六、阳跷脉
- 起止:起于申脉穴,止于瞳子髎穴。
- 循行路线:沿外踝后、小腿外侧上行,经肩、颈至目外眦。
- 全部穴位(共6穴):
1. 申脉穴:外踝直下方凹陷。
2. 仆参穴:外踝尖下方凹陷处。
3. 昆仑穴: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。
4. 飞扬穴:昆仑穴下3寸。
5. 跗阳穴:外踝尖上3寸。
6. 睛明穴: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(与阴跷脉交会)。
- 功能:舒筋活络,缓解下肢疼痛、头痛。
七、阴维脉
- 起止:起于筑宾穴,止于廉泉穴。
- 循行路线:沿小腿、大腿内侧上行,经胸部至咽喉。
- 全部穴位(共11穴):
1. 筑宾穴:内踝尖上5寸。
2. 阴交穴:脐下1寸。
3. 大横穴:脐旁4寸。
4. 腹哀穴:脐上3寸。
5. 期门穴: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。
6. 章门穴:腋中线与第11肋游离端交点。
7. 日月穴:乳头直下第7肋间隙。
8. 京门穴:侧腰部,第12肋骨游离端下方。
9. 带脉穴: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。
10. 五枢穴:髂前上棘内侧3寸。
11. 廉泉穴:舌骨上缘凹陷处。
- 功能:调节阴经气血,主消化、肝胆疾病。
八、阳维脉
- 起止:起于金门穴,止于阳白穴。
- 循行路线:沿小腿、大腿外侧上行,经肩、颈至头部。
- 全部穴位(共12穴):
1. 金门穴:外踝尖上1寸。
2. 阳明穴:外踝尖上5寸。
3. 络却穴: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。
4. 玉枕穴:后发际正中直上2.5寸。
5. 天柱穴:后发际正中旁开2寸。
6. 大杼穴: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
7. 风门穴: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
8. 肺俞穴: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.5寸。
其他穴位:心俞、膈俞、肝俞、胆俞、脾俞、胃俞、肾俞等。
- 功能:维系全身阳经,主表证、发热。
关键取穴技巧
1. 同身寸法:
- 横指同身寸:食指到小指并拢为3寸,中指中节为1寸。
- 拇指同身寸:拇指指关节宽度为1寸。
2. 体表标志定位:
- 脐中(神阙穴)、耻骨联合、第七颈椎棘突(大椎穴)、外踝尖等。
临床应用提示
- 妇科疾病:任脉(关元、气海)、冲脉(气冲、横骨)调理月经、不孕。
- 神经系统:督脉(大椎、百会)、阳维脉(风池、太阳)缓解头痛、眩晕。
- 脾胃问题:阴维脉(期门、章门)、任脉(中脘)改善腹胀、消化不良。
(二)奇经八脉与象数(操讨)
奇经八脉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是中医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。它们虽不直接隶属于十二正经,但通过交汇、联络作用,对五脏六腑的气血运行、阴阳平衡及生理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。以下是系统梳理:
一、奇经八脉与五脏六腑的对应关系及象数探讨
1. 任脉(8)
关联脏腑:
主一身之阴,调节全身阴经气血,与肾、肝、脾、肺、心五脏相关。
重点联系:
肾:任脉贯脊入肾,调节生殖功能(如关元、气海补肾气)。
肝:期门、章门为肝胆经交会穴,疏肝理气。
脾:中脘为任脉与胃经交会穴,调理脾胃。
2. 督脉(1)
关联脏腑:
总督一身之阳,与心、肝、肾、肺、脾五脏相关。
重点联系:
心:大椎穴为督脉与诸阳经交会,通阳安神。
肾:命门穴补肾阳,强腰膝。
肺:至阳穴调节肺气宣降。
3. 冲脉(3、8、1)
关联脏腑:
“十二经之海”,与肝、肾、脾、胃关系密切。
重点联系:
肝:肝藏血,冲脉为血海,调节月经(如气冲穴治崩漏)。
肾:冲脉与任脉交会于胞宫,主生殖。
脾:太冲、公孙穴调节脾胃运化。
4. 带脉(8、6)
关联脏腑:
约束纵行经络,主要联系肝、脾、肾。
重点联系:
脾:带脉横行于腰腹,健脾利湿(如带脉穴治腹胀)。
肝:章门、期门为肝经交会穴,疏肝解郁。
5. 阴跷脉(6、4、3)
& 阳跷脉(6、5、3)
关联脏腑:
阴跷脉:主肝、肾、心,调节下肢运动与睡眠。
阳跷脉:主脾、胃、膀胱,舒筋活络,缓解头痛。
共同作用:
睛明穴(交会点):调肝明目,治目赤、失眠。
6. 阴维脉(2、6、4、3、8)
& 阳维脉(1、6、5、3、7)
阴维脉:
“阴经之维”,主脾、肝、肾、肺,维系阴经气血。
重点联系:
心:廉泉穴调节心神(阴维脉入心)。
肝:期门、章门疏肝和胃。
阳维脉:
“阳经之维”,主脾、胃、膀胱、胆,维系阳经表证。
重点联系:
肺:风门、肺俞穴宣肺止咳。
胃:胃俞、脾俞调理脾胃虚弱。
二、奇经八脉对五脏六腑的调节机制
1. 气血调控
任脉:蓄积阴血,为五脏提供营养(如关元穴补元气)。
督脉:推动阳气上行,温煦脏腑(如命门穴温肾阳)。
冲脉:调节月经周期,与肝肾协同(如月经量多取气冲穴)。
2. 阴阳平衡
任督二脉:构成“阴脉之海”与“阳脉之海”,互为表里,维持全身阴阳动态平衡。
阴阳跷脉:调节下肢阴阳失衡(如阴跷脉虚导致下肢冷痛)。
3. 病邪防御
阳维脉:主表证,抵御外邪入侵(如风寒感冒取风池、大椎)。
阴维脉:调节内脏功能,防止“内邪”积聚(如脾虚湿困用阴交穴)。
4. 经络联络
八脉交汇点:通过特定穴位与十二正经连接(如章门为脾经交会穴,调理脾虚腹胀)。
(三)象数与五脏六腑
五脏:心、心包:3肝:4脾:8肺:2肾:6
六腑:三焦、小肠:3胆:5胃:7大肠:1膀胱:6
(四)象数与十二经络
1:大肠2:肺3:心、心包、三焦、小肠4:肝5:胆6:肾、膀胱7:胃8:脾
0:无极(阴阳统用、数前为阴,数后为阳,单零为阳,双零为阴)
象数疗法绿色保健
www.xslflsbj.com